>首页 > 行业资讯 > 华文媒体:讲述“有血有肉”的“一带一路”故事
华文媒体:讲述“有血有肉”的“一带一路”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网 / 2018-10-19

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电 (周乾宪)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暨第十八期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18日在京结业。如何向海外民众和当地华人讲述有血有肉的“一带一路”故事,真正成为丝路文化的传播者,是研修班上每一个华媒人思考的问题。

 

 

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当时我也在场。”印度尼西亚《印华日报》总编辑李卓辉说,“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互利共赢的伟大建设蓝图和理念,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包括海外华商共商、共建、共享的世纪庞大工程。

  

李卓辉认为,海外华文媒体更有责任讲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故事。

  

今年已85岁高龄的李卓辉,在2014年创办《印华日报》。在他看来,语言问题是阻碍华文媒体发展的一大难题。

  

“而破解语言难题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华文教育,‘一带一路’建设为华文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懂华文的人越来越多,华文媒体的发行也将得到保障。”李卓辉说。

  

巴基斯坦《华商报》总编辑朱家磊告诉中新社记者,华文媒体不光要影响当地华人,还要主动走进主流社会,发出中国声音。

  

2017年9月,作为巴基斯坦国内唯一发行的华文报纸,《华商报》与巴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新闻报》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在《新闻报》上开设中文专版,内容涵盖中国经济、文化、教育、美食、在巴华人动态等。

  

朱家磊说,中巴经济走廊等“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为巴基斯坦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华商报》积极刊载关于中巴经济走廊等“一带一路”项目进程的报道,阐释双方合作的机会,借此传递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

  

每当有巴基斯坦当地人来到报社索要报纸或是提出希望扩大发行时,朱家磊都会感到很欣慰。他说,“作为华媒人,希望能为推动两国间友好合作做小小的贡献。”

  

缅甸中文网总监徐佳佳将中国官方推出的《“一带一路”之歌》译成缅文版在海外社交媒体上传播,德国《华商报》经理刘元华跟踪报道了重走丝绸之路的华人自驾团队,南非《非洲时报》新媒体中心主任孙想录正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推进媒体融合……海外华文媒体将继续发挥双向优势,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等方面的桥梁和纽带。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
©2016-2017 西双版纳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滇ICP备16004840号
营业执照公示

滇公网安备 53282302000016号


操作说明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