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新华社南宁9月14日电(记者潘强、朱丽莉、胡佳丽)“再过几年,老挝人就可以乘坐高铁前往中国和泰国,‘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改变老挝的交通地位,推动沿线基础设施建设。”老挝原副总理宋沙瓦·凌萨瓦在参加第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时说。截至今年7月,中老铁路已完成总建设任务的38%。
类似情况不仅发生在老挝。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持续深化政治互信,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国家发展规划对接,不断深化产能、经贸、互联互通、创新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合作,双方正建设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越南工贸部工贸战略和政策研究院贸易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伊功庆说,“一带一路”正在对越南产生深刻影响,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正加速与“一带一路”对接,作为合作前沿的越中跨境经济合作区正在造福两国人民。
越南河内的黎氏香2015年来到中越边境的广西东兴市从事食品销售工作,每月可以挣到3000多元。“因为会说中文,我在公司帮助老板协助管理越南工人,每个月收入比在越南多一倍,这在以前很难想象。”黎氏香说,3个好朋友也纷纷随她到中国工厂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厅长蒋连生说,中越跨境劳务合作是“一带一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15年试点、2017年正式启动以来,在中国凭祥、东兴等地务工的越南人已超10万人次,极大缓解了广西边境企业劳动力短缺难题。
“东盟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合作,不仅有利于增强本地区人民福祉,还将提升东盟的世界地位。”菲律宾众议长阿罗约说,“一带一路”与菲律宾正在进行的“大建特建”计划相吻合,菲律宾非常希望加强与中国在科技、人才、工程建设等多方面合作,推进国内经济发展。
来自越南的演员在第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表演节目。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15周年。15年来,中国与东盟风雨同舟,携手前行,共同应对风险与挑战,收获和平与繁荣。双方贸易额从552亿美元跃升到2017年的5148亿美元,中国连续9年位居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7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向直接投资累计近2000亿美元。
15年里,中国与东盟人员往来从387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4900万人次,双方互派留学生超过20万人。同时,中国在东盟国家设立了6个文化中心、33个孔子学院、35个孔子课堂,进一步促进文化交融、民心相通。
不少国家已经感受到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红利。在文莱,华为协助当地运营商兴建了文莱的第一张3G网络、第一张4G网络,已服务当地40多万人口,持续丰富便利当地人民生活。在柬埔寨,中国大唐集团修建了水电站,建设了230千伏的电力项目,当地生产生活用电得到很好保障。
柬埔寨首相洪森说,近年来中国-东盟贸易额增长迅速,东盟国家从中收获了较多利益,未来应积极促进双方合作,专注于促进经济、科技、技术的贸易、投资与合作,把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成和平发展、经济繁荣的地区。
洪森还说,“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给包括柬埔寨在内的相关国家带来了很多发展机会。去年到柬埔寨旅游的中国游客达130万人,今年预计可达200万人。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在建设8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当地创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目前,中国正坚定发展同东盟的友好合作,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区域战略和东盟国家发展规划对接,继续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等次区域合作。
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翟崑说,东盟是中国发展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中国一直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巩固东盟在区域合作的中心地位。中国-东盟关系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已经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阿罗约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发展等带来契机,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当前,中国-东盟正在为双边未来合作制定中长期规划作努力,中国愿与东盟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深入对接,在夯实传统领域合作的同时,以‘中国-东盟创新年’为契机,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新领域开辟出更广阔务实的合作天地,给双方民众带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国驻东盟大使黄溪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