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时期,缅甸农产品出口方面,豆类市场起伏不定,引起农业界及商业界人们的高度关注:缅甸豆类市场将往何处发展?
现在缅甸已是亚洲国家中出口豆类最多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仅次于加拿大的最大豆类出口国,每年出口豆类达到150万吨左右。出口的各种豆类中,以黑麦豆、木豆及绿豆这3种豆类出口最多。这当中黑麦豆及木豆主要是依托一个国家的市场出口,而绿豆则是出口到众多的国家。
缅甸豆类生产是在1988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豆类种植面积已达到全国各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0%。一直到2016—17财政年度,豆类是农产品中出口量最多的(2017—18年时才为大米所超越)。
由于地缘关系,缅甸作为与世界最大豆类消费国——印度的近邻,在出口豆类时获得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缅甸出口的黑麦豆中有80%是销往印度的,而木豆更是有95%是销往印度。由于印度市场的巨大需求,以往1吨豆类价钱只在缅币五六十万元之间,到2015年12月时黑麦豆1吨价钱高达230万缅元,木豆价钱也达到160万缅元。这个时期可说是缅甸豆类的“黄金时期”。
可惜好景不长。2016—17年度时由于气候良好,印度国内豆类生产量由1700万吨激增到2300万吨,其国内生产量已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消费量,这时他们就开始限制国外豆类进口了。有关限制进口的法令在2017年8月颁布执行,导致缅甸豆类出口无望,豆类市场上价格狂跌不止,豆农及豆商们都蒙受到了极大损失。这其实也是市场经济所给予的一个教训:过度依赖一个国家的市场,就好像是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篮子发生问题,鸡蛋都给打破了一样毫不奇怪。
为寻找出路,有关缅甸豆类、玉米、芝麻生产前景的一个研讨会于8月18日在仰光市缅甸工商总会的大礼堂中举行。副总统吴亨利班迪优出席了这一研讨会并致词,足见缅甸高层领导也十分重视这一“豆类市场风波”。研讨会中提到了近期、中期及长期这3种应对决策。近期的对策是尽快将手中多余的豆类寻找有关市场后抛售,中期对策是辅导农民们栽种其他更经济更有前途的农作物,长期的对策是制定一个有关国家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National Agriculture Master Plan)。
不久雨季就要结束了。通常在雨季稻收割后农民们都会接着栽种冬季作物,这冬季作物中往年都是以各种豆类为主。今年则应转换栽种其他作物了,是栽种玉米或其他油料作物,还是准备栽种夏季稻?缅甸广大农民面临新的选择。各有关组织部门是否也能辅导他们顺利“转向”,人们正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