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香蕉黄叶病害大总结!经验介绍如何降低黄叶病的发病率
香蕉黄叶病害大总结!经验介绍如何降低黄叶病的发病率
来源:农财网香蕉通 / 2018-03-30

 

 

香蕉黄叶病是一种由尖镰孢菌中侵染蕉类的古巴尖镰孢型菌致病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本世纪初在巴拿马大面积发生,致使大片蕉园失收被毁,因而又俗称“巴拿马病”。


据了解黄叶病在缺乏锌、镁等元素的土壤中易发生,该病在酸性土壤或连续种植香蕉园中发生较严重。香蕉迅速生长期(5~6月),正值多雨季节,地下水位上升,是该病的发病期。香蕉黄叶病目前已侵害了全世界1100多种香蕉种质资源中的各种香蕉,受到世界各香蕉产区的高度重视。目前,我省主要通过药剂预防、抑菌土、水旱轮作、休闲轮作、抗病和耐病品种选育等方法进行预防。但是,目前没有预防黄叶病的特效药。

 

 

香蕉黄叶病现在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都有发生,由于其蔓延迅速,根治困难,一旦发生,使植株发黄枯死,致使蕉园毁灭,因而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列为危险性植物检疫病害。


该病是维策束病害,其远距离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种植有病的繁殖体、土壤表面的流水。土壤传播的初侵染源是土壤中残留的病组织、病菌的厚垣孢子。病菌在寄生和腐生交替下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至少3年,在条件适宜时,病菌侵入侧根感染受伤的根茎,之后扩展蔓延导管,使导管阻塞,变褐色,使水分输送受阻,叶片萎调,致植株死亡。

 

 

因此发生该病后,如不改种,继续种香蕉,即使是健壮的幼株也会很快染病死亡。黄叶病近距离传播主要靠水、土等物质作为媒介,而远距离的传播则是最为直接的方式—种苗传播。


黄叶病发病时,蕉株的下方老叶叶缘首先黄化,逐渐扩大至中肋,叶柄软化弯曲下垂,最后枯萎,上方幼叶亦逐渐发黄,最后导致整个蕉株枯萎死亡,有时病株假茎外围的叶鞘自基部发生纵裂。纵切病株的假茎或块茎可以发现维管束呈现褐变的现象,在发病后期,黄褐色的维管束组织上下贯穿呈长条形。有时病菌会从母株块茎穿过与吸芽相连部位而侵入吸芽。

 

 

 

发病规律:黄叶病是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及其变种,病原菌在病株组织内可产生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但在土壤中主要以厚膜孢子存活,其存活期可连数年之久。一般而言,在酸性砂质地较易发生,在排水不良及伤根情况下可促进本病发生。


目前黄叶病防控存在的问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抗病研究科研投入不足;二是部分蕉农防控意识淡薄;三是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当地政府并没有把香蕉黄叶病防控项目列入财政预算,没有设立防疫赔偿机制,没有划定病疫区、缓冲区和保护区。


广东省中山市在香蕉黄叶病预防方面则做了很多实验工作,经过几年的综合预防试验,总结出一套防控的有效措施,其主要内容为:

1、改亩植100-110株为120-140株,保持每亩有效植株达100株以上,保证产量效益相对稳定;

2、改自由排灌为低压微喷灌;

3、改蓄水深沟高畦为无水深沟高畦,改勤松土多浇水为不松土少浇水,避免损伤根系,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4、改春植为一年四季种植,全市春植蕉比例从90%调低为60%,夏秋植蕉比例从10%调高为40%。

5、改过量施用化学氮肥、激素,为增施有机肥和合理使用激素;

6、推广土壤化学预防和增施微量元素,经对比试验田的香蕉树可降低7%发病率,经硅酸钙处理的香蕉树可降低14%发病率。

 

来源:香蕉产业联盟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
©2016-2017 西双版纳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滇ICP备16004840号
营业执照公示

滇公网安备 53282302000016号


操作说明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