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产业合作探析
—以“中捷产业园”为例
一、从“中捷友谊农场”到“中捷产业园”
1956年初,时任国家副主席朱德率中共中央代表团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6月,为支援新中国建设事业,捷克政府无偿赠送给新中国670多件、可用于耕种10万亩土地的全套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7月,周恩来总理致电捷克政府总理威·西罗基,对捷克政府赠送我国建设一个国营农场所需的全套农业机器以及派遣七位专家来华指导农业机器的安装和使用表示谢忱,并亲自将接收这批设备的河北省黄骅县国营农场,命名为“中捷友谊农场”。
2003年7月,河北省农垦改制,中捷农场与临港化工园区合并,正式成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捷农场也由此转变为开发区体制,实行“行政派出、一级财政”管理体制,拥有了自主发展、决策和分配权,开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2月,沧州渤海新区正式成立,中捷被划入渤海新区核心区。与此同时,中捷再次更名为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但保留“中捷友谊农场”的称谓。2013年12月,沧州中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挂牌。2014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期间,河北省政府明确提出将中捷产业园“打造为一个面向中东欧开放合作平台”,随即“中欧产业园”成立,并与中捷高新区实行“区园同创”。至此,中捷产业园“三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正式形成,成为面向中东欧合作的重要平台。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捷友谊农场已经由一个国际合作性的大型农垦企业发展成基础配套健全、服务功能完善的“中捷产业园”。2016年,中捷产业园GDP达到58亿元,财政收入29.4亿元,社会固定投资166亿元,从一个沉寂的农业垦区蜕变为高新技术引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扩大开放国别区。
( 图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赠送我国全套农业机械设备受礼大会会场,资料来源:中捷产业园)
二、中捷产业园的四大亮点
(一)深厚的中捷人民友谊
中捷产业园是中国与捷克人民友谊的见证,是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见证。2016年中捷友谊农场举行了中捷友谊农场建场60周年庆祝表彰大会,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邀请60年前捷克援建农场的4位专家遗属与农场离退休老职工一起回顾农场60周年的发展历程。为了感谢援建专家的无私奉献,中捷产业园区建立了中捷友谊博物馆保存着当年中捷友谊农场的照片等珍贵资料,同时建立了援建专家的雕像。当援建专家遗属看到亲人的原型模拟雕塑时,无不潸然泪下,对中捷友谊农场还记得他们的亲人表达了感激之情。中捷产业园是中国和捷克合作的象征,见证中捷两国人民60年的友谊。目前,捷克大使馆新上任的外交官都会按惯例来农场参观。
(图为捷克农机专家援建中捷友谊农场,资料来源:中捷产业园)
(图为中捷友谊纪念碑,资料来源:中捷产业园)
(二)充满活力的“园区同创”发展模式
所谓“园区同创”,是中捷友谊农场,中捷产业园,中捷高新区,中欧产业园等多个园区拥有不同产业发展重点以及发展目标,但是在共同的产业规划和区域规划上,通过不同区域的共同管理形成网络式的协作管理,将各园区的优势要素充分的融合和集聚,实现各园区的合作共赢。例如,中捷产业园通过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将包括农场土地在内的农垦资源,确权至中捷友谊农场集团,从而为中捷友谊农场发展奠定了资本基础。这种“园区共创”的发展模式进一步释放了产业园区的发展活力,吸引大量中东欧国家企业的直接投资。如表1所示,尼特拉庄园项目、尼特拉啤酒屋项目、捷克FAIR航空培训学院等都落户中捷产业园。
表1 中东欧国家落户中捷产业园的合作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合作的国家 或企业 |
备注 |
2006年 |
与波兰马佐夫省塞罗茨克市缔结友好城市 |
波兰 |
|
2010年 |
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展馆项目 |
捷克、斯洛伐克 |
|
2010年 |
布拉格广场项目 |
捷克 |
|
2012年 |
文化创意中心项目 |
斯洛伐克GFI设计公司 |
预算投资4亿人民币 |
2013年 |
尼特拉葡萄酒庄园项目 |
斯洛伐克联合工业公司 |
项目投资1亿人民币,年生产能力600吨 |
2014年 |
捷克啤酒项目 |
捷克饮料工业公司 |
一期投资900万人民币,年生产能力700吨 |
2015年 |
荷兰华荷花卉科技园项目 |
荷兰 |
总投资15亿人民币 |
2015年 |
中斯国际旅游公司 |
斯洛伐克联合工业公司 |
|
2016年 |
Fair飞行学院项目 |
捷克FAIR公司 |
|
2016年 |
海捷捷克分公司 |
捷克兹林州合作社 |
|
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捷克纳米纱窗项目(一期投资700万欧元)、意大利农用机械制造项目(投资800万人民币)、捷克飞机制造项目(年产100架)、捷克睡莲科技园与中捷北林大学科技园合作项目、尼特拉农业大学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办学项目等。 |
(资料来源:中捷产业园)
(三)特色鲜明的区块规划
中捷产业园产业发展格局明晰,主要分为现代农业区、石化工业区、高新技术区等。现代农业区以规模农业、畜乳一体化、设施观光农业、经济林为主导产业,形成了包括以奶牛养殖基地为基础的“畜乳饲肥菌”一体化产业链、荷兰华荷花卉种植项目以及中捷经济林项目等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区。石化工业区是以现代、生态、绿色为核心理念的大型石化工业产业园区,中海油中捷石化等企业已经形成了每年600万吨原油以及3.6亿立方天然气处理能力。高新技术区是对外开放的示范园区,包括尼特拉葡萄酒庄、捷克啤酒屋、韩国星宇汽车配件等国际优质合作项目,以及旨在成为中东欧国际技术产业转移和创新合作桥头堡的渤海新区大学科技园等科研平台。
(图为中捷产业园区区块划分示意图,资料来源:中捷产业园)
(四)以创新为先导的国际电商平台
中捷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形成了“研发+平台+基地”模式。目前,中科院过程所海水淡化与膜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浙江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相继启动。同时,产业园区依托高等教育园区和高新技术创业基地,初步形成了“双创中心”,并将升级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2016年跨境商贸平台“中东欧国际商贸孵化中心”(沧州中捷橙功国际商贸孵化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旨在以互联网技术及理念服务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商贸合作项目。目前,该中心已经与银隆新能源公司签订了中东欧16国的独家授权代理协议,并由银隆新能源公司投资1000万人民币进行欧盟认证和样车提供。
三、中捷产业园发展的新机遇
1、“一带一路”倡议与“16+1”合作机制的双重发展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不断深化发展,2016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达到586.54亿美元,逆势增长9.5%。“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提供了平台,而“16+1”合作机制则为中国与中东欧每个国家有针对性的开展点对点的合作提供了契合点。2016年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期间,中捷产业园与与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签署了总投资超30亿元的合作协议;第四届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友谊农场对外合作推介会期间,中捷产业园与中东欧国家集中签署了21投资项目,总投资到达150亿元;沧州中捷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捷克飞机制造公司。“一带一路”倡议与“16+1”合作机制协同发展为中捷工业园的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全方位合作提供新的契机。
2、“中国制造2025”与中东欧国家工业战略对接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确立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其中,与制造业强国的工业战略对接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合作。随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中东欧国家工业发展战略的对接合作已经成为热点,如“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捷克工业4.0”的战略合作进行的如火如荼。中东欧国家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与中国工业互补性强的特点,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中东欧国家工业战略的对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中捷工业园的发展提供新平台。
3、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的成立
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空间结构,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寻找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纲要》明确提出,河北发展定位是承接首都产业功能转移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2017年4月,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成立;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是雄安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中捷产业园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既是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又在雄安新区辐射范围内。因此,中捷产业园以自身创新驱动能力为基础,以与中东欧国家发展为吸引力,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雄安新区的设立,将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雄安新区发展示意图,资料来源: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与雄安新区基本情况绘制。)
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产业园合作的启示
1、充分利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深厚的传统友谊,以人民的情谊连接东西
从1949年10月1日到1950年1月1日,新中国与1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6个是中东欧国家,约占60%。新中国建设初期,中东欧国家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许多援助,如捷克斯洛伐克与新中国签订科技合作协定、援助中国建立“中捷友谊厂”“中捷友谊农场”,为新中国的工业、农业建设提供技术援助、培养技术人才,并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不忘当年提供的援助帮助,更是反哺援助中东欧国家。2002年中国向罗马尼亚无偿捐赠500万人民的物资,表达中国人民对罗马尼亚人民的友谊。另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民间来往更是从不间断,2015年3月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促进年启动。这种友好合作关系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有着牢固的人民情谊基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源远流长的人民友谊增强了互信,而人民友谊的纽带作用将中国与中东欧的发展紧紧连接一起。
2、抓住“一带一路”倡议、中东欧“16+1”机制的发展机遇,开展全方位深入合作
2016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捷克时,指出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为“16+1合作”汇聚了更为蓬勃的动力,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年,中国-中东欧基金正式成立,预计资金规模将达到100亿欧元,撬动的项目信贷资金将高达500亿欧元,目标市场是中东欧国家。因此,中国应该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倡议、“16+1”合作平台,在充分考虑本国产业发展优势、中东欧国家工业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分产业与不同中东欧国家开展产业合作,使双方成为新的利益共同体。例如,整体上,重点加强与捷克、匈牙利、波兰和斯洛文尼亚等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开放度高、幅射面广、交通便捷、物流发达国家的合作;传统机械制造业,重点加强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高技术行业,重点加强与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家在航空、汽车、精密机械制造领域合作。
3、创新发展产业园区模式、机制以及制度,创造充满吸引力的合作环境
作为科技创新基地,产业园应该创新管理模式、机制以及制度,成为地区产业发展模式的先行试验区。通过发挥园区的制度、政策优势,产业园区应积极创造适合本国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市场化环境,充分释放产业园区发展的活力,增强产业发展的动力,为“独角兽”企业以及其他优质企业的出现或者吸引中东欧国家企业入驻产业园提供良好的内生环境。另外,产业园区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要积极创新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模式,通过投资办厂开拓国外市场、并购优质企业配置优势要素等,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落地中东欧国家。尤其是,积极参与中东欧国家产业园区投资设厂,例如捷克SEMTIN化工园、斯洛伐克凯赫内茨工业园、罗马尼亚加拉茨市工业园区等成熟工业园区。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中国与中东欧的全方位深入合作,使产业合作的红利惠及两国人民。
(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世界工业所的李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