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道线上方密密麻麻的电线,是给电力机车和动车持续提供电能的接触网,维护它们的便是接触网工。1989年参加工作的鲍焕麟,正赶上1990年云南电气化铁路开通的发展节点,从此他与网结缘,做为昆明局集团公司第一批接触网工,在网上一干就是31年。 2021年年底中老铁路开通,鲍焕麟被派驻至琅勃拉邦维保中心,参与中老铁路老挝段的维保工作。他在此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老师”时光。 ✦ ✦
“好了没有,听到响声没有?听到刚刚‘踢踏’响声没?听到就是好了。”作业平台上,鲍焕麟一边作业,一边反复询问着,指导付维学习基础检修操作。付维是鲍焕麟的第一位老挝徒弟。
在网上干了30多年,随着经验和能力的增长,作业过程中也留下一些不那么标准的小习惯。得益于我的老挝徒弟,现在我把这些小习惯都改掉了。
鲍焕麟不会老挝语,付维的中文也不是太好,日常语言交流并不那么顺畅。相对于鲍焕麟讲述的业务知识和参数要求,付维最先学会的是鲍焕麟的作业动作。 一次外出作业时,鲍焕麟看付维检修吊弦时,将自己一个并不标准的小动作一模一样学了过去。这让他意识到自己作业时标准的重要性。
为此,鲍焕麟翻出早已烂熟于心的作业指导书,有空就反复阅读,对照作业流程反查自己的动作标准。平时散步时间在脑袋里反复过,甚至还列出动作黑名单,在上网作业前看一遍,提醒自己哪些动作绝对不能做。鲍焕麟硬生生将多年养成的小习惯、小毛病全部改了个干净。 鲍焕麟说,老挝徒弟在学习接触网业务技能时,就像成长中的学生学习老师的一举一动。虽然自己的习惯并不危及作业安全,但还是下决心全部改掉,就是想让老挝徒弟第一次看到的作业流程是最正确的中国标准。
“师傅,给我讲讲接触网的结构,我还没记清楚。”线路旁,完成接触网接地作业的鲍焕麟刚找了个阴凉地方坐下休息,付维就立即上前求教。 “那你得教我老挝语作为交换。”鲍焕麟一边和付维开着玩笑,一边将他的笔记本拿了过来。两人席地而坐,鲍焕麟指着线路上的设备,来了个现场教学。 从基本结构组成到各部分的作用,半个小时时间,笔记本已经画满了好几页。担心付维理解不了,鲍焕麟还给他打起了比方:“横的叫平腕臂,斜的叫斜腕臂,它们必须紧挨在一起,接触网才稳定。就像中国和老挝是邻居,也紧挨在一起。”
“小伙子踏实能吃苦,只要他愿意学,我一定倾囊相授。”每每说起付维,鲍焕麟的眼里总是溢满着赞许。 出行作业的轨道车上、两个人的宿舍里,一个教一个学是师徒俩的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两人是师徒,也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师傅,工作挣了钱,过段时间我想回家和女朋友定婚了。”“那是好事,师傅等着喝你的喜酒。” 休班时,鲍焕麟会找付维踢藤球,请他给自己讲老挝的风土人情。时间一长,鲍焕麟学会了不少老挝日常用语。
老挝万象平原多雨,雨季接触网遭雷击会造成跳闸。如果不及时判定状况进行处理,可能会影响行车安全。查找雷击点,成了身处万象南综合维修工区的鲍焕麟和同事们的日常。 这天,万象南变电所211供电臂受雷击跳闸,鲍焕麟、付维师徒一起乘轨道车赶往现场。眼见着雨停天晴,确认安全后,鲍焕麟带着徒弟下了车,边走边指了指手机上的照片说:“雷击到接触网后,电压过大,绝缘子很有可能受损。照我的经验,第一片和最后一片坏的情况多一些,坏的是这个样子,你用望远镜查看时,一定要仔细。”
走了一段,付维大声说:“这里、这里,雷击,师傅你快来看。”鲍焕麟接过望远镜看后竖起大拇指,对付维说:“不错,这么快就找到了。你做得很好,用中国话说就是给力。” “给力。”返程时,付维重复着鲍焕麟新教的这个中文词词汇,开心了一整天。甚至于晚上时,还专门发了一条朋友圈,把第一次成功发现雷击点的事情“炫耀”了一番。 徒弟的一点进步、一次顺利的检修,鲍焕麟都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设备维保这件事本身是重复而单调的,我想让大家从工作中找到快乐,找到成就感。特别是这些老挝年轻人,他们未来的路还长,要保持热情不容易,更需要鼓励。”鲍焕麟说。
中老铁路开通近11个月以来,做好老挝职工的带教是一项重要工作。像鲍焕麟一样的中国师傅还有很多,他们与老挝职工结成“一对一”师带徒对子,授业解惑,无私地将中国铁路技术和标准教授给年轻的老挝徒弟,帮助他们快速提高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真正把中国铁路标准熟练地运用到中老铁路运营维护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