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云南考察调研。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强调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
2015年1月,习近平在建设中的昆明火车南站强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键还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把“接口”做好,才能实现互联互通。
2021年12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频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仪式。
在新发展格局下,口岸因联结了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纽带作用。同时承担了开放窗口、枢纽节点、门户联通功能,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也是省域经济实力增长的重要突破口。
云南因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正成为加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双循环”的重要支撑。
昆明,作为辐射中心建设的“火车头”,在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持下,近年来在整个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从末梢到前沿,看昆明开放的“基因”
昆明,她从来就不是一个平庸的地方……
这是作家丹增笔下的昆明映象。虽地处中国西南边缘,但当人们回顾昆明的城市发展史,仍不禁感叹:
昆明,从来就不是一座封闭的城市。
1910年,昆明自开商埠,滇越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从此,火车代替艰难跋涉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带着人们穿山越岭,出滇越洋。
1966年,贵昆铁路通车;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结束了云南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历史,昆明与全国铁路网连接起来。
打开世界地图,把目光放大到整个亚洲,不难发现昆明正处在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
1995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提出“泛亚铁路”这个震惊全球的蓝图,这条铁路包括东、中、西三条线路,起点都位于昆明。
2006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地区的代表在《泛亚铁路网政府间协定》上签字,横贯亚洲大陆的铁路动脉就此横空出世。
三条线路中,东线的基础较为成熟,百年前遗留下来的中越米轨铁路仍然发挥着通道和运输作用。中国境内段的昆玉河铁路时速160千米/公里,已投入运营。越南境内虽然尚未动工,双方在边境处交汇转轨对接。
2017年,昆明率先开通了中国—越南国际货运班列。载着化工原材料、农产品、机电产品等出口货物的列车从昆明出发,在河口口岸进行准米轨换装后,便可直达云南乃至中国西南最近的出海口——越南海防港。
中线方面,随着中老铁路开通,代表着泛亚铁路的中线已完成了一半。从中老铁路的终点——老挝首都万象出发,再前一步就是泰国。
中泰铁路的工程分为两期:一期从曼谷至呵叻,全长约252公里;二期是从呵叻至廊开,全长约356公里。
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27年竣工通车;呵叻-廊开-万象段正在研究设计中,预计将在2029年至2032年之间开通整条路线,届时中老铁路将直接联通到曼谷。
泛亚铁路西线,主体中缅铁路国内段只剩大理到瑞丽330公里这段没有建设完成,这段铁路投资了257亿元,2008年开工建设,路经苍山、怒山、高黎贡山、怒江、澜沧江、西洱河,桥隧比达75%,号称地球上最难修的铁路。
2022年7月22日大理至保山段通车;保山至瑞丽段正在建设:
上述铁路的通行,标志着以昆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泛亚铁路版图的气象已成。
从前铁路到达昆明就是终点,今天的昆明成了链接国内与南亚东南亚的起点和枢纽。
省会+口岸,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磨憨,是中老边境的中方一侧的口岸,也是中老两国双向开放的一个“接口”。
今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委托昆明市管理磨憨镇共建国际口岸城市的工作正式全面启动。这是昆明实施的又一个大动作。
“昆明托管磨憨,共同建设国际口岸城市,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基于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洪建说,昆明正稳妥有序开展移交接管,高标准开展规划编制、产业谋划、精准招商等工作,全面推进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
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生效、中老铁路互联互通,特别是昆明托管磨憨,昆明的开放区位优势正在加速兑现和释放。
云南辐射的南亚东南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经济体。虽然多数是不发达国家,但人口结构年轻、劳动力成本低廉,有非常大的潜力承接全球产业转移。
2019年东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20年东盟超过欧盟跃升为中国最大货物贸易伙伴,双方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4.74万亿元。
可以看到的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规模正在剧烈扩张,在RCEP的作用下正在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
RCEP协定有一个极具突破性的设计,就是统一的原产地规则。
举例来说,中国与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自贸协定。假定原产地规则的比例要求均是50%,中国从东盟进口原材料搞加工贸易后出口到这些国家,来自中国的增加值就必须超过50%,否则享受不到零关税优惠。
而统一的原产地规则规定,产品的价值成分可在15个成员国内进行累积。换句话说,来自东盟的增加值能叠加在“中国制造”的头上了,进而有非常大的可能性达到免除关税要求。
这无疑会让中国-东盟内部的货物流动更加密切。
在泛亚铁路的加持下,云南拥有中国-东盟之间最为顺畅的贸易生命线。大西南区域的货物会向昆明集中,以此为跳板出口到东盟。昆明有机会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内陆货运集散中心的重要港口。
作为铁路网起点的昆明,已经带出无限的战略想象力。
想象,一座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未来
如果说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首都,那么,未来昆明要做的就是整个南亚东南亚的经济首都。
目前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双方90%以上的商品实施零关税。未来伴随着其他贸易壁垒的逐渐破除,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流动会越发的方便和自由。
这样的优势无疑会对全球布局的跨国企业产生极大诱惑,吸引想要降低供应链生产成本的海内外资金涌入,加速整个云南制造业的崛起。
目前,借助泛亚铁路这条交通大动脉,西南片区的汽车、机电、金属等工业制成品有了更顺畅的出口渠道,东盟丰富的矿产、粮食、基础原材料也在源源不断的涌入。
当然,经济首都除了集聚效应之外,还应该具有扩散效应。
各个地方的原材料进来,在昆明加工为成品后重新出口,只能算是辐射的第一步路。
往后一步,是服务业的辐射。比如纽约是全球的金融首都,纳斯达克给全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提供直接融资渠道。旧金山是全球的科技首都,人才与技术频繁外溢。新加坡和香港则是立足亚洲、辐射全球的金融中心。
说到香港,近年来与深圳共建的粤港口岸经济带对于昆明进一步发挥口岸的生产力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深圳正式提出建设“口岸经济带”始于2018年左右,当年深圳将“打造口岸经济带”列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措施。
此后,广深各个层面对口岸的定位有了新的思路,有意将其从原来的交通枢纽升级成经济节点或经济枢纽。特别是如何利用中国香港的自由港优势,畅通链接国内外的要素资源。
今天,在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进程中,以打破常规的举措托管磨憨镇,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边境线”的省会城市。明天,昆明是否有可能托管瑞丽口岸、河口,建立昆明的“口岸集群”,打造出昆明的“口岸经济带……在辐射中心的作用下,这些战略想象值得期许。
风物长宜放眼量。开放,必将成为昆明城市气质中最闪耀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