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中老铁路 一路拥抱 春归南腊河 万众瞩目的中老铁路全线通车已三月有余,在疫情影响之下运输情况超出预期:截至3月28日,在旅客运输方面,国内段累计开行旅客列车2040.5对,日均23.5对;国内段累计发送旅客156.9万人,日均1.8万人;国外段累计开行旅客列车156.5对,日均开行1.8对;国外段累计发送旅客15.6万人,日均1797人。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老铁路表现不俗,取得亮眼成绩。1月31日至2月6日,中老铁路国内段共发送旅客10.2万人次,发送货物2万吨,为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和保障节日物资供应贡献了积极力量。 惊蛰过而春雷响,草长莺飞,万物初新。伴随春归的脚步,疫情的阴霾也在逐渐散开,人们对生态自然美景、对万物复苏的渴望呼之欲出,云南便成为的置顶的选择,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寻访大美风光。 春归云南,一路风光。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昆明是春城,也是花都,不必四处寻访,春季的昆明满城鲜花:圆通山樱花压满枝头、教场中路蓝楹花满街盛放、呈贡万溪冲千亩梨花如雪、西山的玉兰娉婷清香…… 乘着列车辞别昆明“花事”,来到玉溪32万余亩的抚仙湖畔,赏小洞庭的波光粼粼; 在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普洱追逐咖啡和普洱茶的香气; 到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打卡,在双胞井旁参与双胞节的狂欢; 一路向南,来到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和野象约会,在勐腊的望天树下感受生命的力量,去热带植物园聆听原始森林的传奇; 最后穿过磨憨口岸,进入风情各异的东南亚。 如果说春城昆明是中老铁路的百花丛,那森林覆盖率达88%的勐腊就是中老铁路沿线的“绿宝石”。勐腊东面与老挝山水相连,西面与缅甸隔江相望,邻近越南及泰国,250公里范围覆盖中、老、缅、泰、越五国。 这里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林海莽莽,江河纵横,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县,是中国大陆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植物生长最密集,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素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 这里民族文化多样并存,多彩的民族文化交织出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情;这里还是“茶之地”“茶之国”,是茶马古道滇藏线的起点站、茶叶集散地、商贸中心。 从国际化的角度讲,位于中国—东盟合作黄金十字路口的勐腊具备天然的国际化基因,随着中老铁路全面开通,这种国际化的基因将得到全面激发。 从文化角度讲,勐腊各民族同胞无论在语言上还是生活方式上均属同源,同源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勐腊独特地域性人文魅力。 自然、民族、交通、信仰、文化,天赐的生态环境与多彩的人文风情交织,借助绝佳的区位优势,创造了勐腊这座令人沉醉的宜居城。 中老铁路这条“银丝带”,把勐腊这一独特的“绿宝石”与世界串联起来,架起了中老友谊的通途,中老友谊将如同勐腊绿色生态一样,生机盎然、万古长青。如今勐腊县域水、路、空、铁内外通衢,已经做好了迎接国内外来客的准备。
一座城市的发展,必然是各领域、各个产业的全面发展。2月28日上午,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开发好建设好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中提到“实施产业开发行动”,着眼于激活资源、扩大开放、推动市场体系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中老铁路沿线产业水平…… 重点是加快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等各类开放平台建设。 如果说“双区”,即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打造,将加快勐腊借助中老铁路纳入到泛亚经济的脉络网中,那么南腊新区的打造不仅承载着勐腊城市乡村发展的使命,更为革新勐腊生活方式、旅居度假新体验带来新势能,推动勐腊美好生活迎来新升级,释放勐腊城市乡村发展迭代新红利。 精彩的生活离不开文旅产业的配套支撑。在南腊新区的全新规划中,通过打造曼炸·百年美食村、南腊河湿地公园、南腊河·星光夜市、水主题公园、么粉傣寨月光经济区5大景点,重新演绎勐腊城乡生活的多彩。 目前,南腊河·星光夜市在开街一周年后成绩突出,先后入选第一批云南省旅游休闲街区及云南省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地,更多的配套正在有序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澜湄国界、纯粹勐腊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发展乡村振兴。